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
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使中式家具特征和风格更加明晰、具体,将抽象的文化意涵形象化、视觉化,为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摹本和类型参照。但在对待传统的认识上,国内外理论界普遍坚持继承地创新,即不能只是一味地保护和沿袭,更重要的是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创新。意大利设计师索特萨斯认为:“保护传统并非是单纯地重复传统。”郑曙旸提出“消化吸收再创新”的观点,主张家具创新应在多元文化的综合基础上展开。 刘文金也主张“应采取保护与继承、扬弃与创新的态度”。 同样,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创新同样需要解决传统与现代的问题,随着中国家具市场的繁荣和壮大,国内家具界与设计界围绕此问题的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愈发突出。总的来说,20世纪80年代专注于传统家具中引入现代生产技术的研究;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,主要表现在关于“新”与“中”(即“现代”与“传统”)的关系及二者在家具形式中结合的“度”的把握上;而今则主要表现在现代中式家具发展方向与设计原则的研究,但对于具有“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”的现代中式家具的具体设计方法、创新方式的研究尚处于初期的、零散的、不深入和不系统的阶段,同样,国内家具企业对现代中式家具开发与生产也不过10余年的时间,仍处于起步阶段。
新中式红木家具测评网
20世纪以前,中式传统家具保持了良好的延续性与一致性,并以独特的造型和审美文化区别于西洋家具。文献记载官方模仿西洋家具始于1902年,顺天府尹陈壁创办工艺局,改良旧法,仿造西洋家具。1908年共设计制作6600件家具投放市场,为京城家具厂商效仿并推广到全国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海派家具,是中国传统家具借鉴西洋家具及装饰内容的典型。这种纯粹从形式上的转借和移用与殖民建筑形式相一致,同样是受当时“中西体用”辩争的影响,从而形成了海派家具“亦中亦洋,非中非洋”的造型特征,但在当时家具研究并未得到普遍的重视。
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,关于中国传统“民族形式”耗费甚大的呼声日益强烈,首先在建筑界引起了关于“新”与“中”关系问题的辩争,“新而中”的观点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。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政治因素的影响,国内家具生产关注的是有无的问题,关于形式和风格的讨论显得不合时宜。80年代初期,中国家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期,引进外资和技术进步成为企业关心的重要内容。板式家具、组合家具、聚酯家具、实木家具等先后流行于国内市场,学术界也着力于相关技术内容的研究,鲜见对于风格形式的讨论。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,中国家具设计虽然还处于模仿意大利国际化风格的阶段,但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和韵味的自主设计开始出现。1991年初由广东南海联邦家私集团设计的“联邦椅”(如图1-29)和朱小杰先生设计的用乌金木制作的系列现代座椅(如图1-30),开始引起家具业界和理论界对传统家具设计创新的研究和讨论。
图1-29 9218联邦椅 Fig.1-29 Chair
评论